将文章转发到班级群
教师平台
六年级国学——《名言警句》
1.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
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2.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
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3.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
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
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6.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
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7.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
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8.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易》
同心协力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9.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周易》
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10.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
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11.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
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1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
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13.不怨天,不尤人。 《论语》
遇到挫折与失败,绝不从客观上去找借口,绝不把责任推向别人,后来发展为成语“怨天尤人”
14.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
犯了错误,不要迁怒别人,并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15.小不忍,则乱大谋。 《论语》
不该干的事,即使很想去干,但坚持不干,叫“忍”。对小事不忍,没忍性,就会影响大局,坏了大事。
16.小人之过也必文。 《论语》
小人对自己的过错必定加以掩饰。
17.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
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就是真的过错了。
18.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论语》
君子致力于根本,确立了根本,“道”也就自然产生。
19.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
君子认为说得多做得少是可耻的。
20.三思而后行。 《论语》
每做一件事情必须要经过反复的考虑后才去做。
21.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人都有可能犯错误,犯了猎误,只要改正了仍是最好的人。
22.以五十步笑百步。 《孟子》
以为自己的错误比别人的小,缺点比别人少而沾沾自喜。
23.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孟子》
君子最大的长处就是用高尚、仁义的心去对待别人。
24.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
只要肯努力去做,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大圣人。
25.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韩非子》
千里大堤,因为有蝼蚁在打洞,可能会因此而塌掉决堤;百尺高楼,可能因为烟囱的缝隙冒出火星引起火灾而焚毁。
26.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诗序》
提出批评意见的人,是没有罪过的。听到别人的批评意见要仔细反省自己,有错就改正,无错就当作是别人给自己的劝告。
27.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孔子家语》
好的药物味苦但对治病有利;忠言劝诫的话听起来不顺耳却对人的行为有利。
28.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明代谚语
一句良善有益的话,能让听者即使在三冬严寒中也倍感温暖;相反,尖酸刻薄的恶毒语言,伤害别人的感情和自尊心,即使在六月大暑天,也会让人觉得寒冷。
29.千经万典,孝悌为先。 《增广贤文》
千万种经典讲的道理,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最应该先做到的。
30.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 《增广贤文》
好事坏事都是自己做的,灾祸幸福也全是由自己的言行招来的。
31.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 《警世通言》
译:尽管你是一个强者,可是一定还有比你更强的人,所以不要在别人面前骄傲自满,自己夸耀自己。
32. 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 林逋《省心录》
知道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学习就是聪明的人,不好问又骄傲自满的人是可耻的。
33. 学而不化,非学也。 宋•杨万里
译:学习知识但不能灵活运用,不能称为学习。
34. 好学而不贰。 《左传》
爱好学习但不三心二意。
35.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论语•秦伯》
学习知识时生怕追不上,追上了又害怕再失去。
36. 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 《尚书》
人如果不学习,就像面对墙壁站着,什么东西也看不见。
37. 知而好问,然后能才。 《荀子》
聪明的人还一定得勤学好问才能成才。
38. 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 晋•葛洪
学问的渊博在于学习时不知道厌倦,而学习不知厌倦在于有坚定的目标。
39. 学而不知道,与不学同;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 黄睎
学习知识不能从中明白一些道理,这和不学习没什么区别;学到了道理却不能运用,这仍等于没有学到道理。
40.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宋•苏轼
广泛阅读,多了解古今中外的人和事,把其中好的部分牢牢记住;积累了大量的知识材料,到需要用时便可以很自如恰当地选择运用。
41. 差之毫厘,缪以千里。 宋•陆九渊
做任何事情,开始一定要认真地做好,如果做差了一丝一毫,结果会发现相差很远。
42.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晋•陶渊明
美好的青春年华过去了就不会再来,一天不可能有两个早晨,要珍惜时光啊!)
43.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左传》
文章讲的内容或题材都很好,可表达不适当,那么欣赏的人就不会很多,难以传播千古。
44. 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顾炎武
学习时不要在渊博浩翰的知识面前感到自卑,也不能因为学到一点点知识而骄傲自满。
45.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中庸》
勤奋好学就接近智,做任何事情只要努力就接近仁,懂得了是非善恶就是勇的一种表现。
46.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陈廷焯
知识总是在运用时才让人感到太不够了,许多事情如果不亲身经历过就不知道它有多难。
47. 笨鸟先飞早入林,笨人勤学早成材。 《省世格言》
飞得慢的鸟儿提早起飞就会比别的鸟儿早飞入树林,不够聪明的人只要勤奋努力,就可以比别人早成材。
48.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增广贤文》
学习要不断进取,不断努力,就像逆水行驶的小船,不努力向前,就只能向后退。
49.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
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人类的知识是无限的。
50.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明•顾炎武
国家的兴旺、衰败,每一个人都负有很大的责任。
51.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逆境能使人的意志得到磨炼,使人更坚强。相反,时常满足于享受,会使人不求上进而逐渐落后。
52. 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病起书怀》
虽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从没忘掉忧国忧民的责任。
53.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为国家分忧时,比别人先,比别人急;享受幸福,快乐时,却让别人先,自己居后。
54. 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 唐•岑参《关人赴安西》
从小就想着报效祖国,而不是想着要封侯当官。
55. 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 明•吕坤《呻吟语•卷上》
对国家有利的事情要勇敢地去做,就算有死亡的危险也不躲避。
56. 一寸山河一寸金。 金•左企弓语
祖国的每一寸山河比一寸黄金还要宝贵,是绝不能让给外人的。
57. 欲安其家,必先安于国。 武则天
如果想建立个人幸福的小家,必须先让国定安定,繁荣起来。
58.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三国•曹植《白马篇》
在国家有危难的时候要敢于挺身而出,把死当作回家一样。
59.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活着的时候要做英雄,死后也要当英雄。
60. 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 《晏子春秋》
对于国家有利的事就要热心地去做,对国家有害的事就要憎恶它,远离它。
61. 读书本意在元元。 宋•陆游
读书的目的应该是掌握了知识后为社会和大众服务,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升官发财。
62. 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 宋•文天祥
历史上许多忠臣义士,在国家有难时,他们的节操就显现出来,一个个名垂史册。
63.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诗经》
想起父母,做子女的是多么为他们感到心痛啊!他们生我育我,花费了多少辛勤的劳动啊!
64. 报国之心,死而后已。 宋•苏轼
报效祖国的志向到死都不会变。
65. 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 三国•曹植《求自诚表》
忧虑国家大事忘记小家庭,为拯救国家危难而捐躯献身,这都是忠臣的志向。
66. 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汉•陈蕃语
有志气的人活在世上,应当敢于跟各种不利于国家的行为作斗争,哪能只满足于处理好自己小家的小事呢?
67.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
君子之间的交往,像水一样的平淡、纯净,这样的友谊才会持久;往小人之间的交像甜酒一样的又浓又稠,但不会长久。
68. 见侮而不斗,辱也。 《公孙龙子》
当正义遭到侮辱、欺凌却不挺身而出,是一种耻辱的表现。
69. 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莫知与之为取。 《后汉书》
人们都认为只有获取别人的东西才是收获,却不知道给予别人也是一种收获。
70.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汉•司马迁《史记》
人终究免不了一死,但死的价值不同,为了人民正义的事业而死就比泰山还重,而那些自私自利,损人利已的人之死就比鸿毛还轻。
71.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增广贤文》
羊羔有跪下接受母乳的感恩举动,小乌鸦有衔食喂母鸦的情义,做子女的更要懂得孝顺父母。
72.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隐公元年》。
毙:倒。意思是,多做不义之事,必然要栽跟头,自己毁灭自己。这句话现在常用来说明,坏事做多了,必然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自取灭亡。
73.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清代赵翼《论诗》。
意思是,神州大地各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天才诗人,以富有创造性的诗篇,领导着当代的诗坛,开一代新的诗风。现在可用来说明事物在变化,社会在发展,,人才在涌现,各个时期都有各个时期的新人新事。启发人们不要一味厚古薄今,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问题。
74.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
非:认为……错误。当:恰当。是:认为……正确。谄谀,(chǎnyǘ):巴结奉承。贼:害。 意思是,对我的过错批评得正确的,是我的老师;肯定我的优点恰当的,是我的朋友;巴结奉承我的,是害我的人。这几句话告诉我们怎样识人,怎样择友,怎样修身。
75.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意思是,坚持做的人,总会取得成功;不停向前走的人,总会达到目的地。现在常用来勉励人们努力学习、工作,持之以恒。
76.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 《鹖冠子〃天则》。
蔽:遮挡。雷霆:大雷。一片树叶遮住双眼,就连泰山也看不见了。两颗豆子塞了双耳,就连打雷也听不到了。现比喻,小处或局部的蒙蔽,可以使人看不到大处和全局。
77.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礼记〃经解》。
原为“差若毫厘,谬以千里”,后也写作“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差:错误。谬:差错。意思是,一点差错不注意,就会造成大错。现在用来告诫人们,学习、工作一开始就必须小心谨慎,严格要求。如果粗枝大叶,掉以轻心,就会造成大错误。
78.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礼记〃学记》。
不足:短处。困:有所不通。意思是,学习,开阔了眼界,才知道自己的短处;教人时,才发现自己有所不通。勉励人更严格地要求自己,更勤奋地学习,更热心地去帮助别人学习。
79.行远必自尔,登高必自卑 。 《礼记〃中庸》。
尔:通“迩”,近。自:从。卑:低。 意思是,走远路必须从近处起步,登高必须从低处开始。现在常用以比喻,凡事必须从头开始,循序渐进。
80.安不忘危,盛必虑衰。 《汉书〃陈汤传》。
意思是,安定时不忘记危难,强盛时要想到衰败。这两句话现在常用来告诫人们,要关心国家,关心社会,加强危机感和责任感。
81.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 王勃《滕王阁序》。
东隅:东方,日出的地方,代指早晨,也比喻人的青少年时期。桑榆:日落的地方,代指晚上,也比喻人的晚年。意思是,早晨已经过去了,但抓紧晚上的时间还不算晚。这句话从《后汉书冯异传》“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化出。现在用来劝勉人要及时努力,坚持不懈。过去没有取得成就,还会有所作为。
8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穷:尽。意思是,要想穷尽目力看到千里之远,就要再登上一层楼台。现在常用来说明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也有单用最后一句来激励人们鼓足干劲,再接再厉,争取更大胜利。
8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千帆:言船之多。意思是,在沉船旁边,千帆竞发;在病树前头,万木争春。这两句诗现在常用来比喻反动势力的必然灭亡,新生事物的不可战胜。
84.拾穗虽利,不如躬耕;束炬夜驰,不如早行 。 施闰章《警志诗》。
躬耕:亲自耕种(田地)。束炬:捆起火把。意思是,拾稻穗麦穗,虽也得到好处,但不如自己种田收获多;拿着火把赶夜路,不如早点动身走。现在常用来说明做事与其只顾眼前,不如早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道理。
85.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记〃李将军列传》。
蹊(xī):小路。意思是,桃树、李树虽然不能以说话来召引人,但它的花鲜艳、绚丽,果实甘美,人人喜爱,因此树下人来往不绝,自然走出一条小路来。 这句话用来比喻踏实工作、卓有成就的人,不自矜夸,自然会得到人们的崇敬。
86.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宋朝陆九渊《陆象山集〃语录》。
迁:迁移、改变。 意思是,看见好的,就要改变自己的态度而去向他学习;有了错误,就要改正。
87.知而好问,然后能才。 《荀子〃儒效》。
知:同“智”。聪明并且喜欢向别人请教,然后才能成为有才能的人。
88.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 韩愈《调张籍》。
蚍蜉(pífú),蚂蚁的一种。 诗句原意是:李白、杜甫的作品是伟大的,有些人想要抹煞,那是徒劳的,就像蚂蚁想摇动大树一样可笑。现在常引用这两句来讽刺那些过高估计自己的人。
89.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 《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
见:音义同“现”。书多读几遍,道理自然就懂了。
9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91.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汉朝王符《潜夫论〃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意思是: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就能明辨是非;听信一方面的话,就要作出错误的判断。
92.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齐景公的大臣梁丘据很佩服国相晏婴,认为自己不管怎样努力也赶不上他。晏婴不同意这种看法,他鼓励梁丘据,说了这句话。意思是:努力去做的人就可以成功,努力前行的人就可以到达目的地。
93.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大雅〃荡》。
靡:无。鲜(xiǎn):少。克:能。凡事都有好的开端,但很少能够有好的结局。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说明事物难得善始善终,有劝勉人持恒成事的意思。
94.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左传〃僖公十四年》,原作“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焉:哪里。附:依附。 皮都没有了,毛还依附在哪里呢? 这句话用来比喻基础没有了,赖以生存的东西也就不能存在。
95.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战国策〃赵策一》。
记住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作以后行事的借鉴。
96.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 《战国策〃楚策四》,原句是“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 意思是,丢失了羊,赶快修补羊圈,还不算迟。 这句话比喻出了事故或犯了错误之后,如果及时想法补救,还可以防止再受损失。
97.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曼曼:即漫漫,长、远的样子。修:长。意思是,道路是那么遥远,但我仍将到处追求真理。
98.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论语〃学而》朱熹注。
意思是,有错就改正,无错加以自勉。现指要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正确对待别人的批评。
99.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卫灵公》。
一个人没有长远的打算,就必然会有眼前的忧虑。
100.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记〃中庸》。
豫:同“预”,预见,事前做准备。立:成功。意思是,凡事有预见,事前做准备,就能成功;事前没有准备,就要失败。
10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三十三章。
意思是,能够正确认识别人的人,是聪明人;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人,是明达的人。这就是说聪慧明达的人,既能知人,又有自知之明。
102.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
患:担忧,怕。 不要担忧别人不了解自己,怕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103.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
绳:木工取直的墨线。金:金属利器,如刀剑等。就:就近。砺:磨刀石。利:锋利。意思是,木头用墨线量,就能取直,金属做成的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会锋利。这两句话用来说明,人们要经过学习、磨炼,才能进步。强调了学习、锻炼的重要性。
104.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韩非子〃喻老》。
原句是“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意思是,千里长的河堤,可能由于蝼蛄蚂蚁的洞穴而崩溃。现在常用来比喻:忽视微小的漏洞,可能造成大祸,启示人们懂得防微杜渐的必要性。
105.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李斯《谏逐客书》。
让:推辞。择:挑拣。就:造成。意思是,泰山不舍弃细小的泥土,所以能这样高大;江河、海洋不挑拣水流的大小,所以能这样深广。这两句话现在用来比喻:学习要兼收并蓄,财富要逐步积累,告诫人们不要小看和舍弃细小的东西。
106.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汉书〃董仲舒传》。《淮南子〃说林训》最早写作“临河而羡鱼,不若归家织网”。
只在岸上羡慕深水中的鱼儿,不如回家织网来捕鱼。现在常用来比喻说明:空想不如实干。
107.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诫子书》。
意思是,不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没有坚强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习获得成功。现在用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激励人们刻苦钻研,勤奋读书。
108.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后出师表》。
鞠躬:弯腰,引申为恭敬谨慎。瘁(cuì):劳累。 意思是,恭敬而谨慎地去做,竭尽劳苦,到死才罢休。这表现了诸葛亮忠诚辅佐刘禅的决心。现在用来赞美革命者为革命事业奉献最大的力量,直到牺牲生命为止的高尚精神。
109.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勿:不。 意思是,不要因为坏事很小就去做,也不要因为好事太小而不去做。这两句话是刘备临终前给儿子刘禅的“遗诏”。现在用来告诫人们,坏事很小,也不能去做;好事不大,也应该去做。
110.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孔子家语》。
意思是,好药虽苦却有利于治病,忠诚的话虽不顺耳却对端正行为有帮助。现在常用来说明应该正确对待别人的意见和批评。
111.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北齐书〃元景安传》。
原句为“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意思是,宁做玉器被打碎,不做瓦器而保全。现在常用来比喻:宁可为正义事业而牺牲,决不丧失气节而苟活。
11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会当:定当。凌:登上。绝顶:最高峰。意思是,我定当登上泰山极顶,高瞻远瞩,那时,所有的山岭定会显得十分矮小。这两句诗是从《孟子〃尽心上》中“登泰山而小天下”一语化出,既写出了泰山的高峻雄伟,也反映了诗人年轻时志高气盛和不怕困难的精神。现在常引用来表示有远大抱负,或用以说明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113.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刘禹锡《乐天兄示伤微之、敦信、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一诗。
意思是,春天树木的新叶催落了旧叶,奔腾的流水前波让位给后波。现在常引用这两句诗比喻新旧事物交替的必然性,说明“新陈代谢”是自然界的规律,启示人们支持新生事物。
114.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
渠:它,指塘水。为:因为。意思是,问它为什么这样清澈,因为上有源头,活水不断流来。现在常用来比喻学习要想取得成绩,必须不断地吸取新东西,充实新内容。也用来说明,不断从生活中吸取原料,才能写出新鲜活泼的好文章。
115.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荀子〃劝学》。
骐骥,良马。驽(nú)马,劣马。骏马跳跃一下,还不到十步远;驽马拉十天车,也可以走得很远。这句话以骐骥与驽马相对比,说明做学问和修养品德都要坚持不懈的道理。
116.舟覆,乃见善游;马奔,乃见良御。 《淮南子〃说林》。
意思是,翻了船的时候,才看得出谁是善游的;马狂奔的时候,才看得出谁是本领高强的车把式。人的才能往往要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表现出来,见出高低。所以识人往往在关键之时,紧急危难之中。
117.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成行。 《韩诗外传》。
玉不加工雕琢,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具;人不学习,就不能使品德有所成就。以玉喻人,以琢玉喻学习,以“成器”喻“成行(xíng)”,比喻恰当贴切。
118.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尚书〃旅獒(áo)》。
亏,欠缺。篑(kuì),盛土的筐。堆积很高的山,因为只差一筐土而未成功。这句话说明,即使是很小的缺点,也会影响结果。现在常用来警诫人们不要因事情接近成功而自满,以致功败垂成。
119.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学记》。
意思是,单独学习而没有朋友切磋,就会知识浅薄、见识短浅。古人学习,很注意同学、朋友的观摩、切磋,这样才能取长补短。我们应该记取前人的经验和教训。
120.有所不为,而后可以有为。 《孟子〃离娄下》。
意思是,做事情应有所考虑,有所选择,应该做而且做得到的就去做,否则,就不做。这样,才能集中力量把事情做好,才能有所成就。如果这也想做,那也想做,分散时间,分散精力,则往往一事无成。
121.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诗经〃小雅〃小旻》。
意思是,小心谨慎,好像面临深渊,好像在薄冰上行走。这里是用“临深渊”“履薄冰”时的心情来比喻处事谨慎的态度。
122.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老子》七十三章。
天网,天道如网,后用以比喻国法。恢恢,宽广的样子。意思是,天道的网宽广无边,看起来很稀疏,但决不会放过一个坏人。后世用以形容坏人终究会受到惩罚,无处逃避。
123.管中窥豹,只见一斑。 《晋书〃王献之传》。
原句是“管中窥豹,时见一斑。”从竹管里看豹子,只能看到它的一个斑纹。用来比喻眼光狭窄,所见有限;也可用以比喻只看到局部,看不到全体。
124.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孟子〃告子上》。
暴同“曝(pù)”,晒。意思是,晒它一天,冻它十天。比喻缺乏恒心,努力时少,懈怠时多,什么事都做不成。
125.近水楼台先得月。 宋代俞文豹《清夜录》。
意思是,靠近水边的楼台先得到月光的照射(近水处无树木遮掩,或因水光的反射,所以近水楼台先得到月色)。比喻由于靠近某人或某物,优先获得利益或照顾;也用来讽刺利用某种方便,非法占有利益的行为。
126.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论语〃为政》。
意思是,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不知道他怎么能行。现在用于说明人必须讲信用;也用来警告某些不遵守诺言的人,必将暴露其虚伪面目,为众人所唾弃。
127.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呜》。
意思是,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雕琢出玉器。原指别国的贤才也可以为此国所利用。后多用来比喻借助朋友的批评,来改正自己的缺点;借助别人的意见,弥补自己的不足。
128.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意思是,无边无际的落叶飒飒飘坠,无穷无尽的江水滚滚而来。
这两句诗原是写诗人登高所见的深秋景色萧索而壮观。现在也用来比喻腐朽势力的衰亡和新生力量的不可阻挡。
129.前车覆,后车戒。 汉代刘向《说苑〃善说》引《周书》。
意思是,前面的车子翻了,后面的车子就应当引以为戒。比喻应当接受前人失败的教训,不要重蹈覆辙。
130.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周易〃系辞上》:“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
知,即“智”。意思是,对同一个问题,仁者看了说是仁,智者看了说是智。现在用来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131.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易经〃系辞下》。
穷,尽头。意思是,事物发展到穷尽,就会发生变革,变革了才能继续发展下去,不断发展才能永久存在。这句话后来也简作“穷则思变”,说明人们穷困艰难时,就要想办法改变现状。
132.耳闻不如目见,目见不如足践。 汉代刘向《说苑〃政理》:“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耳朵听的,不如亲眼见的;亲眼看见,不如脚踏实地去做一做。现在用来提倡人们要亲自进行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
133.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孙子兵法〃谋攻》。
意思是,打仗总能取胜的人并不是最高明的军事家,不打仗却能使敌人的军队屈服,才是最高明的军事家。
134.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 《商君书〃更法》引习语。
萌,萌芽。意思是,愚笨的人对已成之事还糊里糊涂,聪明的人在事情发生之前就预见到了。
135.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太上,最高,第一。意思是,创立道德规范最为重要,其次是建立功业,其次是创立学说。这三种贡献不论多久也不会被人遗忘。
136.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引古谚语。
意思是,能按某种方法去做的人不一定能讲清这个方法,研究某种方法的人不一定自己能做到。
137.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
溥,同“普”,普遍。率,沿着。率土之滨,义同“四海之内”。 意思是,全天下的土地都是帝王的,全天下的人都是帝王的臣民。
138.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 《列子〃汤问》。
欐(li),房屋正中的梁。意思是,歌声的余音围绕房屋的梁旋转,很长时间都听得到。形容歌声优美,耐人寻味。
139.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道经三十三》。
了解别人的人聪明,自己了解自己的人高明。
140.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道经三十三》。
战胜别人的人有力气,能战胜自我的人更强大。
141.胜人者力,自胜者强。 《老子》三十三章。
战胜别人,只不过有勇力而已;能自我克制的才是强者。这两句话的重点在后一句,要人克制自己的物质欲念。现在人们也常用来说明自我克制、战胜自己的重要。
142.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烈士:古时泛指有远大抱负、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人,与现在专指为革命事业而壮烈牺牲的人不同。意思是,有志之士到了晚年,雄心壮志并未消失。这两句诗抒发了曹操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表现了他老当益壮的精神。
143.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国语〃周语上》。
为:治理。决:开凿水道。宣:疏通。意思是,治理河川的人,要开凿水道,使之畅通;治理百姓的人,要疏通言路,让百姓敢于讲话。这里以“为川”比喻“为民”之道,强调了广开言路的重要。
144.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 《孔子家语〃五仪》。
意思是,水能浮起船,水也能把船弄翻。古人把百姓比做水,把国君比做船,借以说明国君对百姓的依存关系,值得为政者深思。
145.树德务滋,除恶务本。 《尚书〃泰誓下》。
意思是,树立品德,一定要使之滋长;清除坏人坏事,一定要干净彻底。这两句表现了疾恶从善的鲜明态度。“除恶务本”现在多说成“除恶务尽”。
146.德不孤,必有邻。 《论语〃里仁》。
意思是,有道德的人不孤单,一定会有人亲近他。现在人们用这句话赞扬品德高尚的人,也说明加强品德修养的必要。
147.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韩非子〃有度》。
阿:曲从,迎合。挠:弯曲。意思是,法令不能曲从于权贵的意志,绳墨不能随着木头的弯曲而弯曲。法令制度有它的严肃性。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坚持法治,是治国的根本。
148.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龚自珍《己亥杂诗》。
抖擞:振作,奋发。意思是,我劝老天爷再振作起来,不要只用一个标准来造就人才。诗人不满当时在清王朝统治下“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热切盼望来一个风雷激荡的巨大变革,使中国成为一个有生气的国家,因而唱出了这样热情呼唤变革、呼唤人才的诗句。后人常用来表达扫除一切清规戒律、择优选用人才的思想。
149.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五十八章。
灾祸啊跟着的是幸福,幸福啊隐藏着灾祸。这是说,遭祸,可使人谨慎起来,把后来的事做好;得福,会使人骄纵起来,因而导致犯错误。这正是祸福相因的辩证思想。这句话现在用来启发人们要辩证地看问题。
150.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 《庄子〃骈拇》。
凫(fú):泛指野鸭。胫:小腿。意思是,野鸭的腿看起来短了些,但如果硬把它接长了,那就会成为忧患;鹤的腿看起来长了些,但如果硬把它砍短了,那就十分可悲。说明世上的事物都有一定的规律,凡事要顺应自然规律,不做违背客观规律的蠢事。后简化为“断鹤续凫”,比喻违反自然规律。
151.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后汉书〃黄琼传》。
副:符合,相称。意思是,一个人名气太大了,他的实际情况就难以与之相称。这两句话现在用来规劝名高的人,不要自视过高,要不断进取,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
152.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论语〃微子》。
谏:阻止,挽回。追:来得及。过去的事已不能更改,将来的事还可以挽回。现在常用这两句话勉励人要抓紧机遇,及时努力,不要因循坐误。
153.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易经〃系辞上》。原句是“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方:方术。古代称天文、医学为方术,这里泛指事物。意思是,事物都是按同类的聚集在一起,东西都是按类别分成一堆一堆的。这两句常用来指坏人同坏人臭味相投,自然会凑合在一起。
154.不以一眚掩大德。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眚(shěng):过失。不因小过错而抹煞大功绩。现在用来说明,看人要看全部历史,不能只看一时一事。不要因为一时的错误而看不到人家好的主流方面,或抹煞、否定他的全部功绩。
155.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 韩愈《答李翊书》。
遂,顺利地成长。晔(yè),火光很盛的样子。意思是,树根茂盛的,树上的果实自然充实,灯油多的,灯光自然明亮。这两句极其贴切地比喻说明,为学和做人一定要注重根本。
156.虽贵不苟为,虽听不自阿。 《吕氏春秋〃不苟》。
意思是,即使尊贵,也不仗势胡作非为;即使被信任,也不阿谀逢迎。这两句从正面提出了做人的准则。
15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意思是,懂得某种专业的人不如爱好这种专业的人,爱好这种专业的人不如以从事这种专业为快乐的人。现在用来激励人们热爱并深人钻研自己所担负的工作。
158.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论语〃雍也》。
知:同“智”,聪明。意思是,聪明的人喜爱水,有仁德的人喜爱山。现常被用来比喻有修养的人的兴趣爱好。
159.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明〃于谦《咏石灰》。
意思是,即使粉身碎骨、牺牲生命,我也丝毫不会害怕,要保住一生的清白留在人间。这两句诗借赞美石灰石被击得粉碎,烧成一团白粉,来比喻志士仁人高尚的人格和视死若归的大无畏精神。后人常以这两句诗来歌颂受尽折磨仍不改操守、不向恶势力屈服的英雄。
160.义无反顾,计不旋踵。 汉〃司马相如《谕巴蜀檄》。
反顾:回头看。计:决策。旋踵:后退。踵(zhǒng),脚后跟。 意思是,满怀正义,决不回头,下定决心,不向后退。现在常用来表现为正义事业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161.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 《韩非子〃说林上》。
萌:发生。端:开始。末:结局。看到了微小的征兆,就可以预知(某件事将要)发生,看见端倪,就可以预知结果。这是赞扬有预见的人,同时也说明事物的发展是有迹可循的。熟悉掌握了事物规律,往往就能见微知著,见始知终,从而防患于未然。
162.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周语下》。
崩:山倒塌。学好就像登山一般费力,学坏如同山崩一样快速。古人说:“人之就(趋向)恶,如水之趋下。”这说明人要学好,一定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刻苦磨练的精神。否则是不易收效的。
163.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荀子〃大略》。
尽:彻底探索。究:坚持到底。意思是,善于学习的人总是彻底探索事物的道理,善于实干的人总要把难办的事坚持办到底。这两句话启示我们:彻底探索则理必通,坚持到底则事必成。善学者和善行者的成功秘诀就在“尽”“究”二字上。
164.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
涯:边,尽头。意思是,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穷无尽的。这两句话提醒人们要抓紧时间,勤奋学习,努力实践,最大限度地去掌握知识。
165.受人者常畏人,与人者常骄人。 《慎子〃外篇》。
与:给。意思是,接受别人赐予的人总是会畏惧人家,给别人好处的人总是显得趾高气扬。这两句话深刻地揭示了人情世态,使人无限惶悚。畏人者固可悲,骄人者亦可鄙。立身处世,怎样才能不畏人也不骄人,值得深思。
166.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孙子〃谋攻》。
殆(dài):危险。意思是,了解敌方,又了解己方,那就会百战而没有危险。现在泛用这两句话来说明做任何事情都要了解情况,特别是矛盾各方面的情况和特点,切忌主观、片面,盲目从事。
167.安不忘危,盛必虑衰。 《汉书〃陈汤传》。
意思是,安定时不忘记危难,强盛时要想到衰败。这不仅说明治国要有深谋远虑,也说明凡事都要有预见,早作打算,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168.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老子》六十三章。
诺,应许。易:把事情看得容易。意思是,轻易对人许诺,一定难以守信用;把事情看得太容易了,一定会遇到很多困难。这两句话告诫人们:待人接物,言行一定要谨慎。做事要从难、从严去做,不要把事情看得太简单容易了。
169.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老子》六十四章。
慎终:在事情将结束时仍然认真、谨慎地去做。事情将要结束了,仍然像开始时那样认真、谨慎地去做,事情就不会失败。这句话提醒人们:善始善终是成功的要诀;有始无终,则不免败事。
170.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淮阴侯列传》。
再聪明的人考虑问题一千次,其中必定有一次差错;再愚蠢的人考虑一千次,也必然有一次是正确的。后人常引用来启示人们要全面辩证地考虑问题,不应该主观武断,不能什么都绝对化。
171.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宋代岳飞《满江红》。
等闲,轻易,随便。意思是,不要轻易地虚度年华,让头上频添白发,到老来再懊悔痛哭也枉然了。
172.不是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 元代高明《琵琶记〃旌表》。
争得,怎么能够。意思是,经不起严寒的考验,梅花怎么能那样香艳呢?比喻苦尽甜来。
173.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汉代贾谊《过秦论》引野谚(民间谚语)。
意思是记取以往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的借鉴。
174.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礼记〃学记》。
学习以后才知道自己有不够之处,施教以后才知道自己有搞不通之处。
17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天冷了,才晓得松树和柏树是最后落叶的。要经得起困难的考验。
176.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淫,迷惑。意思是,富贵不能迷乱其思想,贫贱不能改变其志向,威势武力不能使其屈服,这样的人才叫做大丈夫。
177.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才能达到远大目标。
178.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一般人不是圣人和贤人谁能不犯错?错了能够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了。
179.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孔子登上鲁国的东山,整个鲁国尽收眼底;孔子登上泰山,天地一览无余,表面上指泰山之高,实际指人的眼界。视点要不断寻求突破,超越自我,用超然物外的心境来观看世间的变幻纷扰。
180.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宋·陆游》
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 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
- 上一页
- 1
- 下一页
- GO
将文章转发到班级群